
把激昂青春梦融入伟大中国梦 南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让“莫文隋…
??2015年,南通大学被教育部、团中央批准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实施高校。第21届南通大学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团于去年7月赴青海贵德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今年7月,支教团4位同学联名给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写信,汇报了一年来支教工作的体会和收获,娄书记给支教团回信,对他们一年来的支教工作给予肯定和赞赏,希望同学们把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娄书记的回信,令支教团成员备受鼓舞。
7月27日,钱颖科在贵德县民族寄宿制学校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去年暑假,刚刚完成在通大的本科学习,并考上研究生的钱颖科和朱彤、郑鹏燕、王晓亮,决定休学一年,报名参加了支教团项目,代表南通大学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团来到贵德支教。
钱颖科说:“当时我们几个人参加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最初的初心都是因为一句话——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就像习总书记所说的,让自己的青春绽放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
学生们表示,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很幽默,该严肃的时候也会严肃,下午比较热、容易磕睡的时候,也会给大家讲讲笑话,课堂气氛也比较好。
从江南水乡到青藏高原,钱颖科和同行的三名小伙伴需要克服的不仅仅是生活习惯上的差异,更有难耐的高原反应以及生理上的不适,但这里的学生和老师给予的温暖,让他们觉得当
初的义无反顾都是值得的。
钱颖科介绍,有天晚上她送学生回宿舍,有位学生跟她说,老师你买双小白鞋吧。问他为什么,他说这边的紫外线强,天天穿黑色的鞋子会太吸热了。这句话让她觉得特别暖心,孩子们在无时无刻关注着他们的生活。
在钱颖科心里,短短一年的支教经历,也是一段教学相长的过程,不仅是自己作为老师在教授这些孩子们知识,更多的是学生也作为一个小老师,鼓励他们成长。人的一生也就30000多天,休学来这也仅仅只有300多天,有了非常多的感受,很珍惜能跟学生在一起的时光。回到通大完成研究生学习后,她也希望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继续在三尺讲台书写青春华章、实现人生价值。
贵德县民族寄宿制学校老师娜格措说:“她跟我搭档,在这个班觉得特别轻松。我只要有事就可以去找她,工作方面特别认真。从她的书籍、备课都能看得出来,有些地方是我需要向她学习的。”
作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典型“莫文隋”精神的发源地,南通大学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团是莫文隋精神在校园传承与发扬的映
射。自2015年以来共招募5届21名志愿者赴青海贵德开展支教志愿服务,为教育扶贫事业和民族团结挥洒青春。8月底,第22届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团的6名志愿者也将抵达贵德进行支教志愿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