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考研 招生专业及研究方向介绍
??介绍说明:注重艺术史学的基本训练,强调以文献和图像为双翼,关注中外艺术史研究发展脉络和前沿研究,要求学生具备艺术史等人文学科的基本素养,以恰当的语言来阐释艺术作品和艺术文献。另外,结合艺术博物馆或美术馆实践,训练学生如何与艺术作品、观众对话,如何在特定的空间和时间中有效地呈现艺术品,并达到较高的学术水准。
院(系)自设研究方向:中国古代视觉文化研究— —中国佛教美术研究
拟指导教师或导师组:王霖、肥田路美 (Hidaromi)
介绍说明:本方向强调以文献和图像为研究的双翼,注重艺术史学的基本训练,尤其重视存世的中国佛教图像与佛教信仰内部机制的 研究,兼及佛教美术与世俗社会关系的探讨。要求学生具备艺术史、佛教史、社会史、文化交流史等人文学科的基本素养,并以国际化的学术视野和标准,密切关注佛教美术研究的前沿课题和新近成果,充分利用存世实物和遗迹,开展较有深度的田野调研。其研究成果除学位论文外,还应包括田调报告、读书报告以及与课题研究紧密相关的部分视觉呈现。
院(系)自设研究方向:中国古代视觉文化研究— —中国古代艺术史与设计史
拟指导教师或导师组:连冕、朱文信(闻中)
介绍说明:重视艺术史多元价值与设计史专门特色的充分共生、共进与共荣,强调综合的文献与校勘能力训练在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 期间的学习、思考中的实际运用。既以教师专题教学、师生共同研读为手段,在深化设计学科关键领域知识的透彻掌握的 同时,又积极通过跨院校选修、田野考察、学术生产锻炼等策略,提升重点交叉学科领域核心研究方法的全面理解。最终实现视觉语言与形式记录的交融价值,彰显艺术各学科间相互影响的独特意义,并逐步领悟是人的高级造物及其具象行为,成就了社会与文明的永续运转,这一深刻且亘古未易的历史法则。
院(系)自设研究方向:古文字学
拟指导教师或导师组:曹锦炎、鹏宇
介绍说明:在考释、辨析、识别中国古文字的基础上,参较考古学和历史学最新研究成果,深入发掘中国古代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尝试在汉字思想、汉字文化、汉字艺术与汉字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度研究与探索,力图在“东方学”的话语体系之下寻找一种新的艺术理解路径与思想方式,传承优秀中华文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院(系)自设研究方向:印度古典哲学与中国艺术理论研究
拟指导教师或导师组:朱文信(闻中)、 连冕
介绍说明:东方艺术学是中国美术学院正在打造的当代大学新学科体系,把握住东方学术脉络与艺术理论,无法离开对印度思想的研究,为了更好确立东方学术的主体性,在这个时代获得自我本宅的寻觅与返归,积极地探索当代的学术,发挥创造性,就需要面对印度的古典学术,一方面是为了清理其源流演变,并探讨它们和中国艺术理论的关系、寻找异同;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寻求中国学术在当代世界文化格局中的位置。女娲未补唐天处,觅取芝兰次第培。
02一、专硕专业招生方向
学科(领域):艺术学理论 130100
院(系)名称: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
学位类型:全日制专业学位型
招生方向 代码:G5
招生研究方向:视觉当代(专业学位)
院(系)自设研究方向:视觉传播与创意媒体—— 空间设计与叙事工程
拟指导教师或导师组:牟森、李凯生
介绍说明:本方向借助跨学科平台优势,力求推动景观设计、空间生产、新媒体艺术与文化展演的深度融合;致力于为当代中国的城市更新、媒体创意和文化展演领域,培养掌握空间设计能力、媒介开发能力和展演策划能力的复合型跨界人才。应对中国 城市发展进程中对城市策划、环境设计、媒体创意的总体性需求,设置”空间生产”、“媒体设计”和“叙事工程”跨界整 合的前沿课题。要求研究生一方面需要具有开放的人文思想背景,拥有跨越艺术、设计和工程的思辨能力;另一方面需要脚踏实地,从事面向当下现实的田野调研和项目操作。
院(系)自设研究方向:艺术哲学与绘画诗学—— 绘画创作、研究与策展
拟指导教师或导师组:余旭红、孙周兴、 兰友利
介绍说明:本专业方向包括绘画创作方法论研究与策展实践。该方向依托学院美术馆策展平台与图书馆文献资源,以“绘画上手”为 基本前提,强化艺术与思想的深度对话,强调视觉思想与绘画实践的双向研究与转化。一方面重视对西方视觉艺术传统的 学习,重视本民族文化精神的吸收;另一方面,重视绘画创作与基础理论研究,重视当代绘画展览的策划实践。培养目标 为绘画实践与理论复合型人才。
院(系)自设研究方向:影像史学与文化研究—— 中国摄影历史与理论
拟指导教师或导师组:高初、晋永权、门 晓燕
介绍说明: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的“中国革命的视觉档案”研究计划和“影像史学和视觉文化研究”的教学计划,致力于摄影档案 整理、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在过去数年里抢救性地收集、整理、保存中国革命的摄影档案。作为中国最有声誉的摄影理 论与史论的学术研究所与教学机构,活跃在文献汇集、学术生产和展览实践的最前沿。自2011年起,Photography in China和Photographs: China and World这两个研究计划,不但连接着世界范围内的摄影史学者和机构,而且打通了艺术 家、美术馆界和出版界,每年完成着近十种展览和出版物。
招生方向 代码:G6
招生研究方向:视觉科艺(专业学 位)
院(系)自设研究方向:艺术哲学——艺术创作论 研究
拟指导教师或导师组:曹意强、石炯
介绍说明:本方向在艺术史的框架中研究美术创作的机制,涉及艺术理论、艺术批评、艺术技巧、艺术鉴赏、艺术媒介以及经典作品 分析诸问题,强调对创作内部问题的理解与探究,系统地整理中外历代画论和画家创作经验谈,推演绘画创作方法论,拓 展艺术创作和研究的自身理论体系,完整地把握艺术创作的内外因素,全面理解杰作诞生的要素,由此为艺术社会、文化 、思想或心理学探究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该方向考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实践能力和理论研究兴趣,其毕业考核需呈交 学位论文,并附以其擅长的媒介所创作的作品数件。论文须紧扣艺
术创作问题。
院(系)自设研究方向:视觉文化与创意媒体—— 未来书写创作与研究
拟指导教师或导师组:姚大钧、孙善春
介绍说明:面对中国文字由拉丁化的电脑与手机输入法取代传统手写,进而导致文字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割裂的危机,深入思考中国文 字、中文书写在当下及未来如何延续,如何复兴手写,如何利用新科技拓展并活化中文书写等等一连串中国视觉文化的重 要课题。本研究方向从多维度全面思考研究中国文字书写的未来,同时重点开发新科技与汉字书写,汉字超文本,前卫诗 学,手写输入,平板电脑及手机书写,网络社交媒体协作书写,虚拟现实书写,新技术书写学习教程等研究方向。
招生方向 代码:G7
招生研究方向:视觉乡土(专业学 位)
院(系)自设研究方向:中国乡土社会研究——空 间生产与建筑媒介研究
拟指导教师或导师组:黄孙权、王霖
介绍说明:当代的中国空间─社会有三个决定性共时历程:工业化、城镇化与信息化,这是理解中国”乡土”之本。空间生产理论是 掌握此三个进程之空间表征、空间实践与表征空间三重辩证的关键,而建筑媒介则利用广泛的媒体和概念方法,包括建筑 设计、虚拟空间建造、摄影、电影制作、雕塑、平面设计、摄影测量、表演以及产品设计和制造等来探索和发展作品。允 许学生探索替代性的空间生产形式,以增强他们的设计能力。本招生方向是专研空间技术与空间技术物的表现形式,是对 营造环境─从地理空间建筑到虚拟数字空间构造(fabric)之一系列的干预和创造。
院(系)自设研究方向:空间现象学——中国传统 空间观念史和谱系研究
拟指导教师或导师组:李凯生、连冕
介绍说明:训练借助建筑学科的基础实践知识,循着现象学的哲学框架,逐步向中国历史文献与视觉文化的理论研究递进的高层次学 术能力。重在梳理先秦至两汉的轴心时代,兼及隋唐、两宋阶段的传统空间营造发展脉络和传衍线索,并适度拓展向后世 的山水、园林领域,更为合宜的当代转化与创作提供可靠的思想支撑。
招生方向 代码:G8
招生研究方向:视觉工业(专业学 位)
院(系)自设研究方向:视觉工业—虚拟视觉与全 息艺术研究
拟指导教师或导师组:高世强、卢勇、 (张之益领衔的中 科院科学艺术中心 团队)
介绍说明:该方向将基于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与中科院自动化所科学艺术中心长期在视觉影像技术和视觉艺术方面的 系列科研实践基础储备,以虚拟影像数字内容创作生产技术、基于虚拟影像的人机互动技术、虚拟视觉设计、全息艺术、 虚拟视觉产业生态构建等为主要研究方向,重点开展全息艺术、虚拟视觉技术、虚拟视觉设计、虚拟视觉产业生态构建相 关基础理论研究、技术平台搭建、关键技术突破和原型创意产品创制,推动人工智能、信息可视化、知识图谱、超大数据 工程3D打印等前沿技术在虚拟视觉与全息艺术创作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