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罗宏观经济学现代观点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才聪考研
第二章复习题
1、对“隐含的价格平减指数”下定义。这一概念来自何处?它如何将名义GDP与实际GDP联系起来?隐含的价格平减指数如何区别于消费者价格指数(CPI)?
答:(1)“隐含的价格平减指数”是在一国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加权平均价格基础上所计算出来的一个价格指数。在基年,它等于100。
(2)隐含的价格平减指数与名义GDP和实际GDP之间的关系为:
隐含的价格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100%
(3)它与消费者价格指数都是反映一般物价水平变动的指标,但两者存在较大的差别:
①隐含的价格平减指数以GDP为衡量标
准,反映的是一般物价水平的总体趋势;而消费者价格指数只是以社会最终产品中的居民消费品为参考对象。
②隐含的价格平减指数并不直接反映物价的变动,因为名义GDP的变化可能是物价因素引起的,也可能是实际GDP增加的结果;消费者价格指数以一组固定商品的价格变动为计算依据,比较准确地反映了物价变动趋势。
2、从支出、收入和生产的角度来讨论关于GDP的各种可供选择的观点。这些方法的基本差别是什么?为什么它们加总后都得到相同的GDP总量?
答:(1)国民收入核算的三种方法是:支出法、收入法和产值法(生产法)。
①支出法是从产品的使用去向出发,把一年内购买最终产品和服务所支出的货币加总起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在计算中只能统计最终产品,不能统计中间产品。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大体包括下列四项:个人消费支出、国内私人总投资、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商品和服务净出口。
②收入法是从收入的角度出发,将GDP按要素进行划分,把参与生产产品与提供服务的各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各种收入加总起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大致包括下列项目:工资与薪金、净利息、租金收入、利润(包括公司利润和非公司利润)、企业税(即企业支付的税金,包括公司企业与非公司企业支付的税金)、资本折旧(为维持原有资本存量的支出)、误差调整(包括减去政府给企业的补助津贴加上政府企业的盈余、企业的转移支付)、存货价值的变化等。
③产值法。最终产品价值可以等于整个生产过程中价值增加之和,因此GDP可以通过核算一定时期内的价值增加来求得,这种方法便称为产值法。它最突出的特点是计算价值增加的总和。“增加价值”即为该企业销售价值减去买进的中间产品的价值的差价。通过计算增加价值可以防止重复计算。
(2)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支出法是按照GDP账户的去向在不同部门中进行分配的;收入法是从账户的来源方考察的,将GDP按要素进行划分;而产值法是按照GDP的产生过程,即产品和服务生产过程中的各个不同步骤中产生的增加值来核算的。
(3)以上三种测量GDP的方法最终会导致相同的结果,因为它们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相同的交易。根据GDP的定义,它反映的是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和,因此按照来源方、去向以及增加值核算都能使账户达到平衡,加总后都得到相同的GDP总量。
3、对名义GDP与实际GDP下定义。它们是流量还是存量的概念?解释名义GDP与实际GDP之间的区别为什么很重要?
答:(1)名义GDP,是指按产品和服务的当年销售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是指按产品和服务某一基年的价格计算(即以不变美元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有些经济变量是用单位时间来衡量的(如每季或每年),称为流量,有些经济变量被定义为一个时点上的量,称为存量。根据名义GDP与实际GDP的定义,两者都是流量的概念。
(2)产品的价格变化是经常发生的,在这样的情况下,直接用名义GDP指标比较各年的总产出水平,势必包含虚假的信息,因为总产出的变化可能是由价格变化的因素引起的。因此,为了准确地比较各年的总产出水平,就必须剔除GDP统计中价格因素的影响。只有区分了名义GDP与实际GDP才能够真正反映物价变动后经济增长的状况,从而反映经济总体福利的变动。
麻烦大家关注+点赞,谢谢!!